哑铃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哑铃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人才培养怎样升级40

发布时间:2021-01-21 14:29:54 阅读: 来源:哑铃厂家

人才培养怎样升级“4.0”

人才培养怎样升级“4.0”

作为世界领先的创新型国家之一,德国在世界各类创新指数排名中始终处于5到10位。国家或工业的创新力来源于创新人才,记者走进德国的校园,希望从创新教育中寻找非凡的启示。

同事叫了三四声“克劳斯”,但那位个子不高、头发微黄的男子却一直没有转身,拿着一个模型对身边的男孩讲解许久。终了,他回头看到我,微笑起来。

克劳斯·特林伯恩是德国北威州波鸿市的一名中学老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未来源自创新联盟”(ZDI-Networks)的联合创始人和总协调员,还凭借着“课堂创新”获得了2011年全德优秀教师奖。“我可不是那种传统的严师。”他说。

创新课上“做杯咖啡”吧

波鸿创新中心藏身在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中学,特林伯恩在这儿当了30年的科技和化学课老师。

由于正逢公共假期,学校里空空如也,但创新中心却有几个高中生,他们主动“补课”完成一项复杂的设计任务。教室像是车间和设计室的结合体,各种模型、机械堆满桌子。

创新中心有约30类课程,涉及数学、信息技术、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主要针对中小学生,但却和学校的教育计划无关。“这里就像是学校的邻居”,特林伯恩打比方说。孩子们上午在中学上课,中午可以来创新中心做一个实验,或者在假日参加某个项目。

德国人认为,知识不仅来自于传授,学生动手去做会更好。所以创新中心把更多的课堂放在了教室外:工厂车间、大学实验室、博物馆……花2个小时上一堂生动的实践课,上课的也不一定是传统教师,或许是工程师、教授甚至是博物馆的讲解员。

今年6月,创新中心联合波鸿的3所大学开设了20多个“工作坊”,吸引了400多名中小学生参与。看了标题就觉得有趣:“冷死啦”是用来介绍空调工作原理的;“日光浴者”讲的是太阳能电池板的知识;“做杯咖啡”告诉孩子如何通过智能手机操控机器。

去年走进波鸿创新中心课堂的学生有700人左右,特林伯恩并不把拿高分当做“好学生”的标准,而是希望看到孩子对选择的课程富有热情,同时能换个思路看待问题。“有一半人中学毕业后攻读自然科学或工程学专业。”特林伯恩对这个数字颇为自豪。

学生从150个到30万个

波鸿的创新中心并非单打独斗,北威州如今共有43个创新中心,共同组成了“未来源自创新联盟”,这一切都得从8年前说起。

2006年,特林伯恩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北威州创新科研部的拉尔夫·昂格蒙德博士,昂格蒙德带着一个名叫“未来源自创新”的计划,希望通过创新教育激发孩子们对MINT(数学、信息技术、自然科学、工程学)的兴趣。

当时的北威州面临非常尴尬的情况,这里曾是德国工业心脏“鲁尔区”所在地,为二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作出过重大贡献。然而近些年,MINT 四大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紧缺,大学里相关专业的招生率也连年下滑。

北威州教育部门坐不住了,觉得要立刻行动,计划原本取名“未来源自科技”,但“科技”的概念太过狭隘,最终选择了“创新”。

“创新教育”的理念虽好,但在特林伯恩这样的行动派看来,实际困难一大堆:整个北威州的中小学开设科技课程的并不多,既没有足够的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教学器材,资金问题也让人头疼……

“不能只靠一个人,”特林伯恩开始联系波鸿当地的中学、大学、企业,希望对方提供资金、帮助开设课程、开放实验室等等。“想要建起一个合作网络实在困难!”

好在,中学希望孩子们能够接触更多科学知识,大学盼望更多学生报考信息技术、工程学等专业,企业需要未来能有更多高素质的员工。这看起来是一个多赢的局面,所以一呼百应。特林伯恩所在的中学提供了场馆,3所大学愿意分享实验室,不少企业出资赞助项目、举办活动。而作为发起人,北威州创新科研部并没管得太宽,负责媒体事务的克里斯汀·赫尔麦迪格女士告诉记者,政府从不对创新中心的具体事务指手画脚,而是尽可能帮助其壮大—本学年,联邦就业局和北威州创新科研部就划拨了500万欧元的支持经费。

首个创新中心在2006年勉强起步,而如今,43个创新中心几乎覆盖了北威州所有城市,还拥有2700多个来自中小学、大学、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合作伙伴。当年参加特林伯恩课程的学生只有150个,而如今参加整个创新联盟项目的中小学生达到了30万人。“这样大的创新教育网络,无论在德国或欧洲都是独一无二的。”赫尔麦迪格说。

数字化学校“4.0版”

“那些自幼接触iPad的孩子已经入学,但不熟悉新科技的教师却在变老,师生间的代沟不断拉大。”特林伯恩认为,很多中小学教育跟不上时代步伐,要想培养一批能支撑起“工业4.0”的人才,老师得从自身创新。

5周前,创新中心添置了一台3D打印机,虽然只能打印硬币大小的物件,但孩子们的兴趣丝毫不减。“他们喜欢在电脑上设计出好看的模型,我可以顺便教些3D打印的原理,从艺术角度入手教技术内容,这样也挺好。”特林伯恩笑道。

创新中心除了为孩子们开课,还培养了一批“科技小老师”,让高年级的学生去教低年级的孩子。

中心另一个创新之处在于激发女孩对科技的兴趣。德国目前有约400种工作,但18%的女性只会从事超市收银员、商场销售等30种工作,“很多女孩先入为主地觉得,自己学不来数学、工程学,其实她们非常聪明。”赫尔麦迪格说。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创新联盟开设了多个“罗伯塔中心”,专门教授女生机器人知识。据统计,创新联盟所有项目的参与者中有四成是女生。

在创新联盟内部,各城市的有益经验很快能传递到其他地方。“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也愿意分享经验。”几天前的一场科学研讨会上,一位大学教授基于特林伯恩的创新教育经验,提出要推进“数字化学校4.0版”。

全教育链上的创新探索

北威州创新联盟只是德国创新教育的冰山一角,不少探索在整个教育链上同时进行。

2008年,德国工业联合会推动成立了“为MINT创造未来”项目,其中包含了上千个小的项目。如今有超过1.4万个学校、协会、个人成为“大使”,向全德学生提供学业和就业方面的帮助。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欣然为其代言:“德国的创新和增长离不开这些领域的专业人才。”

为进一步提高德国高校作为经济和社会领域创新伙伴的吸引力,联邦政府还将支持高校在所在地区探索新的合作策略和创新合作模式,特别是支持应用科技大学与本地区企业共同开展应用型研究和解决方案型研究。联邦政府仅在2014年内就将支出110亿欧元科研经费。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还将新增30亿欧元投入。

最为人熟知的是双轨制教育。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工人,而学生3天在企业里培训,两天在职业学校上理论课,掌握了实践操作的本事,也没丢下理论知识。双轨制给德国输送了大批高技术蓝领,也创造了欧债危机中低失业率的神话。但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仍有鸿沟存在。德国科学评议会近期在一份建议书中指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支撑德国创新能力的“两条腿”,要使德国经济未来能可持续发展,这“两条腿必须协调向前迈进”。

双轨制教育也许能让学生蜕变为优秀的蓝领,但要是更早地启发他们,也许会培养更多工程师、科学家。“小科学家之家”基金会针对的是3到10岁的孩子,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促进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幼儿早期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幼儿对日常生活中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验找到答案。

创新教育不是用来培养“优等生”的,而是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他们恰好擅长的话,那就完美了。”特林伯恩希望,学生们能找到“工具”进行对人们有益的创新。

莎普爱思滴眼液

莎普爱思滴眼液

莎普爱思滴眼液

莎普爱思滴眼液